我的阅读之路

August 18, 2015

碎片化阅读侵占了阅读时间,想要开始重新回归的时候忽然想到总结一下读书历程是值得去做的一件事。因为不能够去读书有时也是因为兴趣的丧失,而这兴趣的丧失除了与长期的抑郁有关,也与大抵读过了想读的书目相染。——虽然这所谓的“读过”也仅仅是读过而已。(当然,对于特别符合个人趣味的作者的烂熟于心不在此列。)不免想起村上春树所说“大部分是重读”。如果现在继续读书,所应做的也无非是查漏补缺;毕竟年纪已然如此,饥渴吞噬知识与文字的阶段似已过去,能够形成的趣味已经形成。(如果计划没有改变的话,后文之中应当会指出,近些年,反而是应用类的图书占据了所读书目的部分,并且带来了些许人生观的改变。)

当然不过从画报开始;父母都说,只要一本书便可以安静半晌。而且家中也是肯在教育上投资的,犹记得诸如《米老鼠》这样昂贵的杂志也是每期必买。开始识字的启蒙与多数孩子一样是安徒生与格林童话。年纪稍长,坐在自家小院里与叔叔搬上一打郑氏的《童话大王》成了鲜活的记忆。同时期读到的有许多国外儿童书籍,或以系列或以套装呈现,不复记忆。印象最深的是《纳尼亚》。科幻书籍亦逐渐进入视野。陈丹燕、秦文君等中文儿童作家的书籍被反复阅读,尤其是秦的《十六岁少女》。

进入中学,首先爱上了朱自清;几乎无一废字的散文让我一读再读(当时写作也学朱自清,希望以白描似的手法写出动人的感情)。读书杂、不挑书的习惯被保留下来(读书作为最大的嗜好占据了许多时间,加上相对较快的阅读速度使得总体阅读量足够),千篇美文等书籍也读了不少。中国文学之中的基础的张爱玲、老舍、冰心等当然也一一读过。最喜宋乃至唐五代乃至纳兰性德之词(对于诗总觉得没有那么亲切),午休时总要拿出把玩吟诵,乃至于不喜欢的课堂便用来填词。效仿《长恨歌》而作的描写范蠡与西施的故事的长诗也出自于某节生物课。喜欢三言二拍等笔记小说。喜欢《幽梦影》。那时读书途径远不及今天kindle便捷,与同窗友人奔走书屋借阅书籍是放学之后常常要做的功课。获赠世界名著一套,没事也经常翻阅,但彼时尚未品出味道,想来这些到底不是出于自我意志的选择。反而因之写作了《踏着前人的足迹走向空虚》一文讽刺阅读名著的做法。《红楼梦》也被当作言情来看待。最喜《三个火枪手》的快意,以为那是国外的金庸。金庸也在那时读了个遍,最喜欢的居然是《天龙八部》而非《神雕侠侣》。另一个获得图书的渠道是窥伺父亲的书房,每到假期便搬运一些过来,如是找到尼采等。此时开始阅读卡夫卡,到了马克斯的《卡夫卡传》,他彻底成了我的英雄、同盟与兄弟,而我也步入高中。

写作与阅读终究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纵然连自己也没有意识到。那时开始尝试一些实验性质的写作,带有先锋意识,而这些实践的理论基础则来自于曹文轩的《小说门》与吴晓东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等。如是写就的《夜》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那个时候阅读的个人意愿突然并且明显增强,但在事实上读书的深度要比广度更强,且多喜20世纪的小说家。卡夫卡、凯尔泰斯、博尔赫斯、杜拉斯等人陆续进入视野。与此同时,也读《平家物语》、《源氏物语》等日本古典文学。对于文学理论与分析文章开始留意,读鲁迅的《故事新编》等;总之喜欢颠覆传统文学的文章。——我从最初就没有培养出对于巴尔扎克等人的敬意,直到现在也没有认真读过。我读村上春树较晚,由《寻羊冒险记》入手,一发不可收拾,一段时间内夜夜都随便翻开哪一页读下去,而村上春树则是更深地影响了我的人生观。读村上春树不可不读菲茨杰拉德,读《挪威的森林》不可不读《魔山》,之后的读书生涯大抵如是。其他还记得的细节有高二时由于组织演出《雷雨》,把剧本从头到尾读了几十遍;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哲学启蒙书《苏菲的世界》一直对我有着很深的影响;因为历史老师的推荐而读了南怀瑾的一些作品。其他读过的书,譬如蒙田等,虽然读过,没有留下足够的印象,就不提了。

进入大学之后的阅读的一部分是上述书目的深化。比如说继续填补杜拉斯、博尔赫斯、托马斯曼等人的全集。又比如说开始对于日本文学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兴趣。从夏目漱石的《心》出发,到夏目漱石的全集,到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等。重读一些幼时读过但当时理解尚浅的作品。新近发现的作家则有纪德、毛姆、卡尔维诺、凯鲁亚克、黑塞、塞林格、陀思妥耶夫斯基等,陀氏彻底成了我对于小说定义的最高峰,尽管他是属于经典一派的,但幼年竟没有遇到他。而塞林格的《九故事》等短篇让人简直心旷神怡。到了这个时候,阅读方法大致固定了下来,一是如从村上春树的按图索骥似的自我教育——我当时想要达成一般的通识,因此,不再排斥甚至会收藏版本较好的经典,一是随意挑选,从己所好。读的多数都是文学作品,作者大抵也分为两派,值得阅读全集的与不值得阅读全集的。补足了一部分没有读过的笔记小说等。

但是,阅读状态大约总是要受到人的生命状态的影响,或者能够反应出人的生命的状态。在我状态极为低落的时候,阅读总是难免也要随之波动。因为生命之中面对的种种问题需要解答,终于辗转至哲学与宗教领域。领我入门的是《梁漱溟先生谈孔孟》,当然,之后也将先生的书籍、传记、讲稿都找来一一拜读。先生由儒入佛,我跟随先生亦然。彻底读遍了南怀瑾先生、弘一法师的全集,读过《我命自立》,读过克里希那穆提的许多译稿,或者更重要的是他的自传,读过《正见》以及胡因梦翻译的诸多心身灵的作品,读过《近思录》;为后来建立信仰做了准备。

关于信仰,之后由师兄推荐,阅读过高僧大德传记如《影尘回忆录》、《圣严法师传记》、《一梦漫言》等。读过《故道白云》。读过《西藏生死书》。读过《德兰修女传》。读过经书若干,以药师、地藏二部最熟。

下一个阶段的阅读以心理学、自我管理为肇始,但是以实用人生指南为目的;原本以文学阅读为爱好的我对此是不屑的,以为这些怎可称之为书,可久之才发觉这些是需要的,因为活了二十余年如我在许多基本的问题上都没有完美的答案。而这些书竟然对我的人生造成了实质性的影响,因为实践性极强,而我通常认同之后就会选择去做。这一类书籍包括但不限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爱是一种选择》、《快乐是一种选择》、《番茄工作法》、《尽管去做》、《晨间日记的奇迹》、《穷爸爸富爸爸》、《断舍离》等。使用GTD,开始记录晨间日记,整理个人物品以达到断舍离的目的,使用番茄工作法,使用《爱是一种选择》当中的方法写信并且因此跨越之前不能跨越的仇恨与哀伤。

其余可被单独划分为一个领域的是同志文学(尤以台湾为主)。邱妙津、赖香吟、陈雪以及朱天文的《荒人手记》等。


版权声明:自由转载-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创意共享3.0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