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O

June 3, 2016

按照日常的规划此刻应该写一下 APP 分析。但是最近实在没有用过什么新玩意。于是把很久之前因为工作缘故载下来的 MONO 翻出来看了看。讲真,这款看上去就逼格很高的 APP 其实看上去很酷炫但是也很复杂,所以我并没有在上面真正地实实在在读多少文章。UX 心理学定律之一:当处于选择过多的情况下的时候,人们倾向于放弃选择。

不过今天在仔细查看之后,我会发现它值得借鉴的地方还有一些。毕竟 indienova 也是资讯类型的 APP。

推荐,亦即早茶与下午茶,与一排内容 —— 视频,音乐,画册,往期 —— 挤在一起,确实让人有信息焦虑。但我向来奇怪的是这里的信息焦虑并没有让我产生希望一刷的欲望,而是更加倾向于放弃。也许我并不是其目标受众?因为信息重度与认知负载成正比,而被碎片化信息培养的我已经无法面对如此信息?这种妄自菲薄的看法又很快被我否定。因为我消费的信息多以 kindle 内的书籍为主。更重要的原因,除了过多的内容(尽管受到了推荐内容的限制)之外,还有一些附庸风雅的味道。我并不是在质疑 MONO 之中的内容,它们很多绝对配得上“风雅”二字。但是好吃的糖果并不一定要被包装在绚丽的纸袋之中。如此反而会让人忘记了它原本就是好吃的。这是我认为的 MONO 存在的问题。

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栏目在 MONO 之上有着多达 18973 个关注,但最高一篇文章的点赞只有 232 个。当然,我们的文章也许质量还有待提高。但是在知乎专栏我们的关注与点赞比大约是 40;而在 MONO 则远远高于这个数值。

一个我在 MONO 有趣的发现是它们的“发现”一栏。这一栏并不是造物主们创造的内容。—— 当然你也可以以此为通道去寻找造物主。但是这里的主要内容是小组与线上活动。也就是说,这里提供的是社区内容。而且,与 indienova 的小组一样,组内活跃的人主要是组长本人。这也许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

事实上,内容本身就可以分为轻、中、重三种类型,而对应到 indienova 则会是小组、日志与全站文章。最近这种情势已经自然而然达成了。

把玩时间甚少。其余未曾体会更多。暂且收笔。


版权声明:自由转载-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创意共享3.0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