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长恨歌》杂感

May 26, 2016

每天上下班路上的阅读成为绑定生活节奏的一种方式。另一个方式也许就是码字时陪伴我的音乐。有时想一想,我或许不是为了获得什么而读书,而是因为在这个时代读书实在是一个好的清心方式。尽管我有心仪的工作与恋人,但是在关键的时候他们似乎都并不能够帮上忙。咨询师在某些时候是有用的,但有些时候我们的谈话也进展缓慢。……总之,希望自己能够尽可能地在向前的过程之中安享生命。

有时想想,这恐怕是绝大多数人的向往吧。

然而,生命却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的。这是为什么诸如《长恨歌》或者《斯通纳》这种动辄描绘一生的作品留给我们的感受总是怅然。

并没有一个人想把生活过得千疮百孔啊。但是,年少的轻狂终究过去,一晃十年如梦,爱过的人遥在天边再不相干,梦想还在却以别样的形式呈现,多少兄弟又丢失在时光之中。

好吧。这是我自己的感受。

《长恨歌》是时代巨变的上海的角落。它真实得让人灰心。生命就像熔炉。不论变量如何,最后得到的总是无奈。

或者这也是内心力量不够强大如我才会有的戚戚然。写作这条笔记的时候恰逢昨日杨绛先生逝世。虽说 105 岁是中国传统的喜丧,但想起先生经历的种种,写下“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到了这时竟然忍不住流下泪来。在我看来,生与长寿有时也是残酷。但先生只是淡然。又或者这份淡然只是我们看到的呢?

然而,最近被咨询师推着看到有些事情是必须独自经历的,而不能蒙住眼睛假装不知道。比如面对衰老与死亡。这才是宗教能够给人宽慰的终极之物。而我居然最近才有所体悟。与此同时,我知道自己必须更加独立,真正独立起来,大约就能够面对各种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开启“受害者模式”(引自《拆掉思维里的墙》)。

有时也会怀疑,强大是否必要,因为仍然要面对伤痛,或者能够以柔克刚?依然觉得少年之时只是意气飞扬,却欠缺了许多必要的修炼。如今补习措手不及。

但还是要向前走。


版权声明:自由转载-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创意共享3.0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