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坚持使用Wunderlist的原因

November 25, 2015

从2013年接触到GTD至今已经有两年时间,期间试用的工具不计其数。重点使用过的工具有doit,印象笔记与todoist。尽管每次都声势浩大,但却最终落得人仰马翻的境地。我已经记不清自己多少次删号重练。一方面是因为我的强迫症,另一方面,方法虽然没有问题,但是,总有什么地方不对,这种“不对”使得效率不进反退,工具与方法都成了负担而非助力。到了ticktick的时候似乎已经毫无悬念。GTD工具就是如此,它们的相像让我感到并没有更换工具,而况我也没有一厢情愿地认为都是工具的问题。我喜爱这些工具的设计,但它们却没有满足我对于效率的追求。我自暴自弃地想,只有神器omnifocus才能解决我的问题。但彼时我还没有mac,使用过一段时间iphone版本之后果然清晰不少,但毕竟只有手机版本并不方便,于是更换手机之后再没有勇气接着用下去。

到了我终于坐拥mac的时候,我却并没有开始立即使用吸引我购买mac的重要因素之一的omnifocus,原因就在于我忽然发现wunderlist几乎可以满足我所有的要求。作为一个爱折腾的人,wunderlist当然早就尝过鲜,甚至不止一次。最近的一次当然是在其第三版重大更新的时候。但那时我总觉得这款软件与庞大的GTD体系相比太过于轻量化,不肯相信它在实际上能够解决几乎所有的问题。这就是从理论出发而没有经过实际测试的结果。从理论出发,它缺乏omnifocus的透视,但是也足够使用;没有无限层级的任务,但是文件夹的概念足以应付多数情况。

在进一步的使用之中,我甚至发现,这款工具做到了之前其他软件没有做到的事情:让我坚持使用下去。而这无疑是GTD最重要的修炼。这个发现让我感到惊奇不已。

我试着归纳出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

首先,wunderlist的轻巧让人没有搭建起完整的GTD系统的压力。我不需要向其中填满很多任务就可以开始工作。更不需要在进行工作之前就为这些任务进行一个良好的分类。当然,在我工作的过程之中,我会发现这个尚未完善的体系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我需要做的只是在发现不足的时候进行修正即可。如此一来,反而更容易培养将任务放入收集箱的习惯;而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对于GTD系统进行的改进则更加符合我的使用习惯,也就容易坚持下去。

其次,wunderlist对于gtd进行了一定的简化。这样的设计有可能导致GTD忠实粉丝的流失,譬如我以前就是如此,但是,这些简化实际上为实施带来了便利。

第三,可植入日历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功能。如果没有可植入日历,则不能够将任务与时间结合起来。在纸质的GTD系统之中,也有12(月)+1(30天)的内容。这对于任务安排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有了日历计划,任务便不能够无限制地拖延下去,而是某一天必须解决的问题。这样的设计极大地提高了执行力。同时,也可以根据日历的情况看看任务安排是否合理:如果某一天安排了太多的任务则有可能导致无法完成的风险。

当然,wunderlist也有其弱点,这通常是因为其轻量化的特性所决定的。比如缺乏回顾功能。


版权声明:自由转载-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创意共享3.0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