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EVERNOTE记录晨间日记

December 13, 2013

于是我打算开始一个有关Evernote的系列。作为初学,只是记录自己的使用体验而已。

在开始谈如何使用Evernote记录晨间日记之前,不妨先谈两句晨间日记的优势。

和创始人所讲的可能大同小异,只是我自己实践的心得,所以还是希望进行总结。

  1. 清晨记录容易遗忘负面情绪,相反充满正性能量。——的确如此,睡一个好觉起来,前天的不愉快基本忘掉了,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2. 培养一种仪式感。——我近来揣测,仪式感(以及习惯)之所以重要,在于好的自我管理需要稳定性。任何事情如果不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恐怕都收效甚微。而仪式感能够以稳定性对抗不稳定性。如果某天因为情绪不好而不愿工作,但出于习惯将晨间日记记录完成,不好的情绪实际上已经在记录的过程之中化解,而延续这种仪式感接下来就很容易进入工作状态。当然,这种仪式感也很容易被不规律或者突发事件所打断,因此,在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的时候,主动恢复仪式感也非常重要。
  3. 对于自己的个人存在产生连贯性。幸福课之中提到过连贯性对于幸福感的重要性。我在最近的工作之中经常体会这一内涵。一项工作,如果暂停一段时间,我看到以前的记录,知道做到了什么程度,以及从何处着手继续做下去,我就会倾向于认为这项工作是容易的、可以完成的;反之亦然。日常法师在解释《广论》时屡次发问,回想自己的生活,这一年做了什么,这十年做了什么,这一辈子又做了什么。反观自己,不难发现,其实是茫然一片。那种空虚迷茫非常容易导致挫败感的产生。如果保持记录晨间日记,乃至只是记录日记,我们便可以知道自己每一日的生活是如何,今日的自己是如何形成,明日的自己将向何处去,这种变化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事实上,非常微妙的地方在于,人一旦清楚了这种变化的存在,很难放任自己持续堕落下去。
  4. 引导性思考。这个不用提了,晨间日记本身就是引导你去反思、直面自己的工具。
  5. 极好的自我定制。作为一个不喜欢被束缚的人,无论对于何种体验、工具,我追求最多的就是自我定制。在晨间日记之中,我因为师长团体所要求而加入了定课“发愿、忏悔、观功、善行”,因为个人兴趣所在而加入了“梦日记”,但为了避免内容繁多,因此依然保持九项;如果有需要还可调整,但目前已经基本固定下来。 为什么使用Evernote?

使用Evernote之前,自认为发现了不错的工具9diary。至今依然喜欢这个网站。之所以退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没有移动端的工具。大弊端,无需赘言。虽然据说在开发之中,但晨间日记不能等人。
  2. 数据安全隐患。虽然我完全信任开发者,但毕竟不是一款更具有保障的服务(较Evernote而言)。目前已经可以保存至有道云笔记,增加了一定安全级别。
  3. 查找功能在我使用的时候有些问题,不知是否修复。
  4. 我希望能够达成这样的目标,即可以分类查看每一子类下的日记,即除了一般的按时间检索之外,还可以按类别检索。——恐怕这才是我转战Evernote的真正原因。也是我目前非常喜欢Evernote的一点:乍看起来只是一款普通的笔记应用,但如果愿意摸索,能够产生相当数量的玩法,而且基本上能够随心所欲。说到这里,不妨进行预告,正在着手进行使用Evernote建立我设想许久的游戏数据库,建立之后当然会总结为心得。

##具体方案

具体方案非常简单,也有不足之处,目前没有想到解决手段。

不过既然要分类检索,网上流传的这个方案与模板就不能满足我的要求。即使运用检索功能,搜索出来的依旧是每个整幅日记。也就是说,要做到分类搜索,必须把每篇日记打散为不同部件。

承认了这个不足,因此就乖乖地建立晨间日记的笔记本组,然后分门别类地建好自定制内容,每日书写即可,标题用日期便好。虽然Evernote能够自动记录创建日期,还是写出来看起来比较齐整。

在这个方案里,使用标签并不会比使用笔记本更方便,而且还有添加标签,记忆日记分类之累。

至于分类检索的需求则是见仁见智的话题了。

我甚至还曾设想将不同的工作类别或者人际关系对象建立为标签,然后再打散笔记,不过实在繁琐而且不必要。建立标签或许还是有用的,只是更为详细的工作内容已经书写在他处,因此不必在力求简洁,5min内写完的日记之中纠结。


版权声明:自由转载-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创意共享3.0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