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之境界》回忆录

April 28, 2012

昨晚因为刚看过Fate/Zero,随便翻看了评论若干,发现《空之境界》终章不知何时已经推出。于是补习之。我承认初次观看对于《空之境界》并无膜拜之感,向来认为月世界的独特之处在于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也正因为如此,少了更深的沉浸体验。但在对《Fate/Zero》的不满意下,反观《空之境界》,无法不觉得其是一部极其优秀的作品。尽管若干章节仍旧在我的期待以下,——我所谓的期待以下是指,令我感到“仍旧不过如此”,一般说来,源自新异刺激的不足,比如荒耶宗莲又沦为无聊的boss,——但精彩的人物设定,颇有后现代叙事风格,对于荣格与佛教概念的把握等,都令人满意。仅以“空之境界+分析”搜索,即可看到许多冗长的伪学术分析。我将之称为伪学术,是由于无论多么详尽,或者摆上一堆参考文献,仍旧缺乏学术研究的基本要素,譬如鲜明新颖的论点。于是感觉,无论如何,还是再读原著为上。因此,我并不想在文本工作尚不扎实的现在去做这种徒劳的努力,仅将我的观感呈上。

通常,优秀作品难免令人产生情感投射。这种情感投射往往并不以绝对的相似为出发点,而是在于基本的共情:孤独、无力、难于理解等。诸如此类的情感体验任何人都曾经历,于是能够轻易认同。在缺乏游戏中化身的对应的情况下,其他类型艺术作品往往采取多点式移情,即任何角色都要体现出其人性的一面,以博得观众同情。

在这一部作品中,我的情感投射被集中于两仪式这一人物之上。——两仪式,指的是式,而非织,亦非作为肉体存在的境界式。这种情感投射的来源当然并非杀戮本能,而是那种无论如何被控制的感觉,以及对于黑桐干也的重要性的认知。当然,那种杀戮本能也好,被控制的感觉也好,在终章都得以解释。起源,——初次获知这一概念的作为佛教徒的我立刻将之理解为业——当然,基于荣格心理学的解释完全可以,重要的是那种被控制感以及由此带来的深深的苦痛。

然而,终章将式的责任抹去,以境界式作为杀戮本能的来源,于是式成为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如同黑桐干也所相信的那样。业这一概念却并非如此。这是由你自己造成,因而必须自己承担的责任。当然,造成它的或许是你的前世,甚至前世的前世。但并不能够因为这一点,而否认,那个人是你。

终章这样评价黑桐干也,“多么……孤独啊……”。我才惊觉自己在很长时间里忘记了黑桐干也的孤独。或许式也一样。因为这个人从来那样平凡,那样坚定,那样微笑,所以我们倾向于认为他本来如此。可是,真的有“本来如此”这样的存在吗?

豆瓣上有这样一条评论,“更值得一提的是,黑桐干也这个饱满的人,他是我一生的向往,是我毕生的寻找。他集所有美好品质与一身,拥有极为强大的内心。理解并宽容一切。 ”我也想这样说,或者这样要求,但是惊觉不能。他只是愿意平凡,并且守候平凡的一切而已。我们每个人大概都有这样的点,都曾是黑桐干也。与其要求,不如自己去做。

这样一来,这篇回忆录大概变作一个人的情书了。姑且如此。


版权声明:自由转载-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创意共享3.0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