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他们

May 15, 2012

我用了很大精力才认清自己的游戏设计师身份。我说“认清”,意思是我了解到自己并不是一个玩家,或者攻略作者,杂志撰稿人,甚至游戏爱好者。打游戏时我很容易不耐烦,从而问诸如“为什么不这样设计”的问题。游戏激情,对我来说,已经是年幼无知的时光了。我关心的更多是游戏机制的设计或者游戏体验的达成,而这一点与玩家身份毫不相干。然而,这种身份认同的问题,并不发生于当我还是一个圈外人士的时候。尚未进入游戏圈子的时候,怀抱的只有向往与憧憬,以为Gamer一词可以表达所有感情。试图入行的努力过程中,才发现这个世界存在如此之多的Gamer,但是他们与我并不相同。

介于国内游戏开发现状与自身条件,我选择的转行之路稳妥得令人不屑——进入一所算不上知名但在国内最早拥有游戏设计专业的学校攻读研究生。在这之前,我选择为相关杂志撰稿来接近心中的梦想。当然,中国并没有自己的Game Developer,仅有挂名于诸如科学协会之下的家用机游戏杂志。我欣赏他们的努力。编辑认真到有些严苛,与人们一般印象中的放浪小子毫不相同,对于游戏,他们具有考据般的热情,在分析一款游戏的成败时言之凿凿,有理有据,我因此获益匪浅。但是,“这并非游戏开发”,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我缺乏撰写攻略的能力,这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让我有些自卑;我的游戏积淀与考据能力也十分单薄,制作企划对我来说是一件掉了皮的事情。我当然会更努力,但是我明白,无论如何努力,我都不会成为一个像他们那样的人。我感兴趣的并不是新闻与资讯,甚至不是业已发行的游戏本身,我只是需要它们来帮助我达成我的梦想。

虽然现在看来根本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这个事实在当时的我用了很长时间来接受。游戏的姊妹行业,如电影与动画,当然已经发展出了一系列庞大的产业,我们很容易接受职业影评人、导演与电影学者的差别。但是游戏尚且年幼。

由于我的本科背景,我很容易期待游戏学术化的发展,诸如基本理论的建立以及各种相关研究。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种研究目前还相对较少。更重要的是,相关研究的来源非常庞杂。容易发现,人文学科背景乃至计算机领域的研究,但真正基于游戏学则非常稀少。即便有,也缺乏相关方法,因此,到了方法的层面,又不免借助于其他学科。因此,在这一层面来讲,身份认同也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当然,很幸运地,还是有许多致力于此的学者,我们从他们的努力之中获益良多。

国内尚且没有建立起相关的学术体系,所以学者与开发人员的口水仗也基本没有。但是从各种途径得到的信息来看,两种不同身份的隔阂已经产生并且逐渐增大。这当然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我相信,科学研究有助于产业发展,但目前这种影响只在某些方面有所体现。譬如,陈星汉所谓的“提出一种理论,然后用实践去论证它”。我实在以为这是一种极好的方法,陈本人也由此获得了学者与开发人员的双重身份。

一种交叉的身份,或者跨学科背景,显然对于游戏设计是大有裨益的。游戏圈子的各种身份却似乎难于相互交叉。

游戏圈子中的身份认同问题远远不只以上所说。譬如,由来已久的硬核玩家与轻量级玩家的争论,甚至于家用机党与PC党,乃至任饭与索饭的争执。游戏开发领域内,职业定位的不同导致的身份认同的不一致也时有存在。国内主流网络游戏受到许多人的轻视。而独立游戏则又是一个更小的圈子。

游戏是一个庞大的圈子吗?我想,比起书籍和影视,游戏并不算大。当我们身处游戏圈子之中,我们的身份即由各种标签和更小的圈子所界定。或许这是一个正常的问题,但似乎也值得我们思考。


版权声明:自由转载-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创意共享3.0许可证